给孩子埋下科学教育的“种子”,从一双白袜子做起……

科学没有国界,知识属于人类。26日召开的2024顶级科学家·科学教育论坛上,海内外专家就科学教育如何启蒙、科技“她”力量在科学技术领域的突破等话题热议。当下的时代,怎样去教育年轻人、让他们能够对科学感兴趣、保持热忱与兴奋?2016年拉斯科医学特别成就奖得主、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系科学教育名誉讲席教授布鲁斯·阿尔伯特教授用实例展示了美国在这一领域的探索。

旧金山5岁的孩子开始上学,公立学校里会有这样的课程:让孩子们在操场上穿上白色袜子走来走去,回到教室上脱下袜子会发现,脏了的袜沾满了灰尘、小石头,里面甚至还会有覆盖在岩石上被带下来的种子。老师此时抛出问题,哪些是种子、哪些是灰尘?孩子们的回答各有不同,老师也并不会直接说出正确答案。下一步,就是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实验来验证答案是否正确。把孩子们“以为圆圆的就一定是种子”栽种在一起,观察它们会不会真的长出来。仅仅5岁的孩子,就这样完成了像科学家一样做实验。

布鲁斯·阿尔伯特教授作为上述课程的设计者之一,还参与了加州公立学校12岁学生的科学课程。“相比5岁孩子,这显然难度系数更大,做实验试图去解决问题,像真正的科学家一样去思考,通过证据来帮助孩子们做出决策。至于大学课程,则更强调大家组成小组,共同去解决问题。”

“成为一名科学家真的是太令人赞叹的工作了!我都想象不到还有其他工作是别人付费来让你帮助解决问题。”布鲁斯·阿尔伯特教授坦诚地说,“我相信很多科学家即便没有工资也愿意去做科研,因为我们的工作是追寻自己的梦想,而这个梦想就是帮助人类解决问题。”

科学教育论坛上还提及,科技“她”力量不可或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遗传研究所所长曾凡一历时三年再次回到顶尖科学家论坛。她说,“我是研究医学遗传的。重要的遗传因子即基因,如何从祖先那里遗传至后代?当基因发生突变,可能会产生遗传性疾病,这就是医学遗传学。”在她看来,医学遗传学的本质是研究生命的艺术,不只是科学,同时涉及临床实践、医学沟通、人文关怀等。

曾凡一说,今天谈到基因时,已不是遗传学家的专有词了。“社会基因、文化基因、创新基因,在这些基因的共同作用下,各种科学与文化交织碰撞,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而在科学具有特定的文化功能中,科学与文化将共同培养出兼具多元背景的科学文化人和文化科学人,从而创造多样、互联的社会。

她向在场的年轻听众们带来介绍,“我们熟悉的达·芬奇就是其中一位,除了艺术成就之外,天文学、解剖学、几何学、数学、物理学、植物学等,他本人宛如有着惊人创造力的百科全书;而科学家爱因斯坦6岁开始便学习小提琴,中国现代地质科学奠基人李四光亦是我国第一首小提琴曲的创作者。”

如今的女科学家是多元的、立体的,都孕育着科学和文化的底蕴,它们就像双螺旋一样,在发力时甚至不只是三维,还能突破更多界限。她寄语年轻女性科技工作者,了解自己、充实自己,找到人生努力的方向,提高综合素质,构成系统化、逻辑性、创新性的科研思维,未来会有无限的潜能。“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应该努力尽情地追逐属于自己的未来,把每一点都勾连起来,交织出美丽多元的双螺旋,让精神强健生长。”

Tags: